首页 > 文档 >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导读]:劳动经济学导论复习范围(参考) 第一章 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结果 2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市场性因素(经济性因...

劳动经济学导论复习范围(参考)

第一章

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结果

2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市场性因素(经济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三种。其中市场性因素是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

第二章

3派生需求原理

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不同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满足“利润”的需求。

(1)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2)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共同性”,即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的特点。

4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①技术;②时间长短;③企业目标;④社会制度安排

5. 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

6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课本P38

7经过市场调节后的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课本P42

8等产量曲线代表意义:课本P44(右图)

特点:

(1)等产量线斜率为负

(2)位置较高的等产量曲线具有较高的产量

(3)等产量曲线是连续的

(4)等产量图中的等产量曲线没有常数斜率,在左边较陡直,而在右边较平坦。

9替代效应:企业用资金代替劳动

10规模效应: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11弹性的一般含义:一般用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例来表示弹性。

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 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1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13五种类型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P57

14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①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

②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③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①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劳动经济学范围

15最低工资

劳动经济学范围

结果: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

16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独立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A价格的变化,数量的增加对生产要素B的价格及数量没有任何影响,这两种生产要素就被称为独立的生产要素。

17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理解):

①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

②男女劳动者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女性劳动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了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

③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

第三章

18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我国的劳动力范畴(了解):劳动力资源总数、从业人员、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等

19就业者: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劳动力。包括:所有的(1)正在工作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

20失业者(选择):包括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在此以前4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

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后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

21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1)自然因素:①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②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族;③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2)经济因素:①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②经济周期波动(3)社会制度:①劳动制度;②工资制度

22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右图)

具有负的斜率

凸向原点

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23预算线: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预算约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预算约束线的性质:

①其斜率为负②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③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④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预

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上移动

24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收入效应=△H/△Y<0

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替代效应 = △H/△W > 0

劳动经济学导论复习范围(参考)

第一章

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结果

2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市场性因素(经济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三种。其中市场性因素是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

第二章

3派生需求原理

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不同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满足“利润”的需求。

(1)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2)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共同性”,即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的特点。

4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①技术;②时间长短;③企业目标;④社会制度安排

5. 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

6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课本P38

7经过市场调节后的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课本P42

8等产量曲线代表意义:课本P44(右图)

特点:

(1)等产量线斜率为负

(2)位置较高的等产量曲线具有较高的产量

(3)等产量曲线是连续的

(4)等产量图中的等产量曲线没有常数斜率,在左边较陡直,而在右边较平坦。

9替代效应:企业用资金代替劳动

10规模效应: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11弹性的一般含义:一般用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例来表示弹性。

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 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1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13五种类型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P57

14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①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

②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③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①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劳动经济学范围

15最低工资

劳动经济学范围

25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代表了工资率与个人供给市场的劳动时数之间的关系。

劳动供给曲线很可能是一条既包含有正斜率部分又

包含有负斜率部分的曲线。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

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

了收入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

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

反映是愿意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

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

26交叉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间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27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课本P103

28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课本P104

第四章

29人力资本的涵义: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人力资本的特征:是一种无形资本;具有时效性;具有收益递增性;具有累积性;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人力资本投资的涵义: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

30教育成本、收益:课本P118

31文凭的信号作用:课本P120

32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掌握图示)P126、127

普通培训:

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例如教授基本阅读技能、指导秘书如何打字及如何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等。企业是不愿意为员工提供适用性很强的普通培训,这一类培训任务往往交给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完成。

如果企业提供普通培训,一般是员工在接受培训期间接受一个低于本来能获得的工资更低的起点工资。

特殊培训:

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

在此条件下,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于普通培训条件下的员工的辞职率,因为受训员工承担了一部分培训成本,而且由此得到的特殊技能还不被其他企业所接受。同样,企业也不愿解聘员工,此类员工的离去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双方协商解决各自承担的成本与分享收益。

第五章

33工资:

广义工资:广义工资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它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劳动所得、薪酬、劳动成本等都是广义概念的不同形式的表达。

狭义工资:狭义工资(basic pay)是指员工因从事雇佣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即不包括奖金、津贴以及其它福利性收入。

34影响工资确定的内在要素:①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②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③技术和训练水平④工作的时间性⑤劳动条件,特别是工作的危险性⑥附加福利⑦风俗习惯⑧年龄和工龄

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要素:①生活费用或物价水平②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或企业的负担能力③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⑤劳动力的潜在替代物⑥产品需求弹性

35奖励方法

计件工资制

概念:以完成工作数量或产品件数为计算报酬标准的一种制度。

优点:能使员工感觉公平,易于计算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减少监督人员等。

缺点: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团队精神不易形成,对机器设备的过度使用等

作用:接受激励性的计件工资计划的员工比根据工时支付工资的同类员工所获得的工资要高,激励作用要大。

计时工资制度:

概念:以工人所费时间作为计算工资标准的一种制度。

优点:计时工资数额确定,计算简便;预算容易,员工收入稳定;员工可专心提高产品质量。

缺点:是一种过程管理,监督成本太大,存在着明显的激励不足

解决办法: 强化对工作的考核,实行成就工资制度,激励性工资制度等,并辅之于多种多样的奖励制度,包括集体激励制度,以解决个人激励不足的问题。

36管理人员的工资制度:

高层管理人员:重点是鼓励他们创新、创造以及对企业的成长和发育承担必要的风险。因此针对不同管理者的行为,决定其所应得的奖酬。

中层管理人员:重点在和企业内其他人员的合作关系与协调方面,将他们的个人成绩和其部门的成绩结合,既保留了基本的工资结构,又保留了一部分富有弹性的奖酬。

基层的管理人员:以衡量为主。衡量标准包括部门总产量;品质率;生产如期完成的情况;生产按部门预算完成情况等,报酬,特别是奖励可按其成绩衡量标准分别给予支付。

第九章

37失业类型:摩擦性、结构性、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

特征:①它影响了跨越所有人口群体、行业和地区中相对大的数目的人。②倾向于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③一定量的摩擦失业是不可避免的。④摩擦失业不仅仅带来经济成本,还会带来一些明显的经济利益。

(对④的解释)对单个工人而言,如果短期失业使它能进行更大范围的工作搜寻,那失业就是一项值得的投资;对整个经济而言,如果劳动力流动过程是为了在地区和企业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劳动力分配,那一定量的摩擦失业是必要的。

原因: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

减少摩擦失业的公共政策

1)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

2)1993年实施的美国联邦家庭医疗假期法案,允许工人在一个有限时期内休假而不是要求辞退这个人来减少摩擦失业。

结构性失业

特点:①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②失业时间相对较长。

原因: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减少结构失业的几种公共政策

1)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

2)通过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经济不景气地区。

3)提供给长期失业者以公共服务工作,这是政府作为最后雇主的应对措施。

周期性失业

特点:随着经济的扩张与收缩而变化,倾向于整个经济的范围。

产生原因: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以为求职者创造足够的工作。与经济运动的上升和下降周期性变化有关,周期中上升时期,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期,失业率上升。

减少周期性失业的公共政策

最直接的办法是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确保持续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率。

另一个方法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扩大就业。

38失业原因:工作搜寻理论、刚性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劳动经济学范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wendang/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