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档 > 2002年化学中考模拟试卷9

2002年化学中考模拟试卷9

[导读]:2002年化学中考模拟试卷-9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 1.下列各组物质中,三种物质都是氧化物的是() A.N2O、NO、N2O3 B.SO2、SO3、H2SO3 C.NaOH、M...

2002年化学中考模拟试卷-9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

1.下列各组物质中,三种物质都是氧化物的是()

A.N2O、NO、N2O3

B.SO2、SO3、H2SO3

C.NaOH、MnO2、CO2

D.H2O、MnO2、KMnO4

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是()

A.AlCl3、FeCl3、FeCl2

B.NaClO、NaCl、HCl

C.Cl2O7、HClO4、KClO4

D.KCl、MgCl2、KClO3

3.下列各组物质中,都能导电的是()

A.蔗糖固体、蒸馏水、食盐水

B.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

C.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酒精

D.固体烧碱、硝酸钾溶液、硝酸溶液

4.水可以造福于人类,但水被污染后却会给人类造成灾难。为了防止水的污染,下面①~⑤项措施中可以采用的是①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④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⑤减少空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防止形成酸雨()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D.②③④

5. 由H+、Na+、SO 2

、OH-组成的化合物一共有()

4

A.2种B.3种

C.4种D.5种

6.砷(As)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它有+3价和+5价,因此可以形成两种含氧酸——砷酸和亚砷酸。砷酸的化学式是()

A.As2O3B.As2O5

C.H3AsO3D.H3AsO4

7.用I2O5可以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I2O5+5CO I2+5CO2,根据生成CO2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关于这个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I2O5的质量等于生成的I2的质量

B.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的氧原子总数等于生成的CO2中的氧原子总数

C.反应物所含元素种类与生成物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D.参加反应的I2O5和CO的质量比等于生成的I2和CO2的质量比

8.下列各组中的物质的溶液,在常温下两两混合都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HCl、Ca(OH)2、Na2CO3

B.BaCl2、NaNO3、K2CO3

C.NaCl、CuSO4、KNO3

D.HCl、MgSO4、Na2SO4

9.把足量铁粉分别加入到含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的是()A.ZnSO4、CuSO4

B.H2SO4、CuSO4

C.HCl、CuSO4

D.AgNO3、Hg(NO3)2

10.有一包镁粉和氧化镁粉末的混合物,由实验测得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其中镁粉的质量分数是(可能用到的原子量:O:16 Mg:24) ()A.20%B.40%

C.48%D.80%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

二、(本大题共32分)

1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空袭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粗暴侵犯。北约军队空袭南联盟的发电厂时,使用了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出大量纤维状的石墨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使设备短路而停电。石墨纤维能使设备短路的原因是____。北约军队准备使用的还有一种“油气炸弹”。这种炸弹爆炸时首先释出放大量可燃性气体,然后将可燃性气体引爆。这时,躲在防护工事里的人即使不被炸死,也会因窒息而死亡,其原因是____。

12.A、B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A中m=7,则x=____;

B中y=12,则n=____。

A、B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

13.如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同一温度下,A和B能不能配制成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____,理由是____。

(2)在40℃时,60克A的饱和溶液与60克B的饱和溶液中,A与B的质量比为3∶1,则m=____。

14.请将木炭、二氧化碳、氧化铜、氢氧化钙四种物质化学式填入下图□中,使每两个用线段相连的□(包括HCl溶液)里的物质都能相互反应。

写出以上物质发生的反应中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

(2)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

(3)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

15.A是从我市某地刚出土的文物上刮下的固体物质,实验证明它有下图所示的转变关系。图中D、E、F为单质,D、E在通常情况下是气体,F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银白色金属;G是一种黑色固体化合物。

(1)写出图中①、②、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2)组成A的元素有____。

三、(本大题共28分)

16.下表中Ⅰ栏为含有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的混合物,Ⅱ栏为可供选用的除杂质的试剂和方法(每种)试剂和方法只能用于除去一种杂质),将其字母序号填在答案栏中。

17.用下图提供的装置和试剂,组装一套用一氧化碳使氧化铜还原成铜的实验装置,并回答问题。

(1)实验时气体按图示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套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接口处字母):()接(),()接()。

(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CO?____,理由是____。

(3)装置A中Ca(OH)2溶液可起到的作用是:①____;②____。

(4)实验后怎样处理气球里的尾气?____。

(5)贮存在装置C中的CO是先在贮气瓶中注满水,然后用排水法通入的。贮气时CO 应从____通入贮气瓶中(填接口处字母)。

18.有同学对NaCl、Na2CO3、Na2CO3·10H2O、CuSO4·5H2O五种固体样品进行鉴别,回答下列实验中的问题,用相应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1)观察样品,蓝色样品是____。

(2)用4支试管分别取余下的四种样品少许,各加入____溶液。形成蓝色溶液的样品是____,无气体生成而形成无色溶液的样品是____。对有气体生成的样品继续进行实验。

(3)分别称取一定量实验(2)中有气体生成的样品,加热,冷却后再称量。质量减少的样品是____,质量不减少的样品是____。

19.A、B、C、D代表四种化合物,它们是碳酸钠、氯化镁、氢氧化钡、硫酸。这四种化合物的溶液相互作用时的主要实验现象如下:

①A+B→白色沉淀②A+D→无色气体③B+C→白色沉淀④B+D→白色沉淀

⑤C+D→白色沉淀

A、B、C、D各是哪种化合物?写出其化学式:

A____,B____,

C____,D____。

四、(本大题共10分)

20.为了测定某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含有碳酸钠(不含其他杂质),现用纯氢氧化钠与其进行对比实验如下:①称取纯氢氧化钠和待测氢氧化钠各m克分别配成25.0克溶液,均滴加酚酞试液2~3滴。②把12.0%的盐酸逐滴加入实验①配成的两种溶液中,当酚酞试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溶液呈中性)时,纯氢氧化钠配成的溶液消耗盐酸n1克,待测氢氧化钠配成的溶液消耗盐酸n2克。

(1)若m=2.73克,n1=n2=20.8克,则待测氢氧化钠配成的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若m=2.73克,n1=20.8克,n2=19.7克,则待测氢氧化钠配成的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有关物质的式量:NaOH∶40.0 Na2CO3∶106 HCl∶36.5)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1.A

2.AC

3.B

4.B

5.D

6.D

7.BC

8.CD

9.BD10.A

二、本大题共32分

11.石墨能够导电(2分)

可燃性气体爆炸消耗了氧气,使得防护工事里缺氧。(2分)共4分12.172(各1分)BA2(或MgCl2)(2分)共4分

13.(1)不能(2分)A和B的溶解度曲线没有交点(2分)

(2)100(2分)共6分

14.

(1)C+CO22CO2分

(2)C+2CuO2Cu+CO2↑ (2分)

(3)2HCl+Ca(OH)2CaCl2+2H2O (2分)共10分

15.(1)①2H2O2H2↑+O2↑ (2分)

②3Fe+2O2Fe3O4 (2)

③Fe2O3+3H23Fe+3H2O(2分)

(2)氢、氧、铁(2分,只答出一种或二种不给分)共8分

三、本大题共28分

16.(1)C(2)A(3)D(4)B(各1分)共4分

17.(1)e接b(1分)c接a(1分)

(2)先通人CO(1分)排除玻璃管中的空气(1分),防止CO与空气混合后,

在加热时爆炸(1分)。

(3)①检验CO2(l分)②吸收CO2(1分)

(4)燃烧掉(1分)

(5)e(2分)共10分

18.(1)CuSO4·5H2O(1分)

(2)H2SO4(1分)CuSO4(1分)NaCl(1分)

(3)Na2SO3·10H2O(1分)Na2CO3(1分)共6分

19.A是H2SO4B是Ba(OH)2C是MgCl2D是Na2CO3(各2分)共8分四、本大题共10分

20.解:(1)n1=n2,不含Na2CO3(1分)

=10.9%(1分)

(2)n1>n2,含有Na2CO3(1分)

设NaOH的质量为x,则Na2CO3的质量为(2.73克-x)。

NaOH+HCl NaCl+H2O

4036.5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wendang/112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