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答 > 小暑到,盛夏始,小暑節氣話小暑

小暑到,盛夏始,小暑節氣話小暑

[导读]:节气词典—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今年小暑节气在公历7月7日,至7月22日结束。 暑者,热也。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此时正值初伏前后。小暑的到来...

节气词典—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今年小暑节气在公历7月7日,至7月22日结束。

暑者,热也。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此时正值初伏前后。小暑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有“小暑交大暑,热的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小暑之后,进入炎热的夏季,美丽的萤火充虫也飞出来了,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

有句俗话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意思是说伏汛会对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损害。

“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说,意为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涝。

在江南,故农谚说“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江苏有小暑日忌西南风的说法,农谚“小暑西南风,三车勿动”,三车是指油车、轧花车、碾米的风车,意思是小暑前后,西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机会多,主年景不好,农作物歉收,风车、轧车、油车都不动了。

小暑,重在理解“暑”字。在新华字典中“暑”为热,但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而是炎热。小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

古代有个成语就是说小暑的说:寒来暑往。其实意思就是说小暑、大暑与小寒、大寒都是直接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小暑是表示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一股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居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农谚说:“热在三伏”。小暑节气正是初伏前后,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植物、花卉生长旺盛。唐代诗人独孤及在《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诗中有:“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的诗句,描写的就是小暑时节盛开的石竹花。


小暑民间传说:

在六月的小暑时节里,民间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民间说“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传传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怎么办呢?所以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儿童多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

相传这一天是“小白龙”回家的日子。因为“小白龙”犯了天条,被龙王父亲囚禁在很远的一个小岛上,失去了行动自由。唯有六月六这一天,龙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龙”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昼夜兼程,带来了惊雷闪电,狂风暴雨。

伏日,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小暑民间习俗:

“晒伏”是小暑后的重要家庭事务之一,民间宫廷都不例外,盛行至今。尤其是南方在长时间的闷热中洗晒家中物品,的确能起到杀菌消毒、防霉防蛀的作用。清人潘平隽《六月六日晒书诗》中“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的场景,令书香人家于伏天晒书画的雅事如在眼前。有趣的是,今人将英文“share(分享)”音译为“晒”,其中游离于展示与显摆中的意味,也颇令人莞尔。


小暑的民间食俗:

食新: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头伏的萝卜和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吃藕: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黄鳝赛人参: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小暑养生: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意思是说小暑以后,人体出汗多,消耗大,这个节气养生要注意补充体力,避热解暑。小暑之后,盛夏酷热降临,人们很容易中暑,健康避暑是小暑节气养生的首要任务。

防中暑:

一方面要避免身体中暑:

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出门最好打伞、戴帽子,避免长时间强烈日晒;同时多喝凉白开,出汗过多时可以在水中加很少量的食盐,以维持体液中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另一方面要警惕情绪中暑:

高温容易使人心烦意躁,为一些小事就大动肝火。防止情绪中暑可以听听音乐舒缓放松情绪,保持心境平和。

另外,建议少食油腻、辛辣的食物,少饮烈酒,少抽烟,可适量吃些藕,除烦安眠。

避疾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节气高温湿热的特点。健康人都觉得闷热难耐,心脑血管病人想要安然度夏更加不易。有心脏病史的人群要注意室内通风,闷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常备氧气袋,胸闷气短时可吸氧来缓解,出现不适及时就医;有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在炎热夏季往往处于缓解期,但仍要注意管住嘴,尽量不吃寒凉生冷的食物,以免旧疾复发。
湿时节还要格外警惕肠道传染病,注意饮食卫生,不可暴饮暴食。

养心: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小暑养生之三道菜:

粉蒸莲藕:安神助眠清热除烦

暑热天气人体消耗大,所谓“无病三分虚”,会有精神疲惫、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征象,所以中医养生此时强调解热防暑,补充体力。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医师刘万里介绍,民间有小暑吃藕习惯,藕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有明显的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作用,适合夏天食用。粉蒸莲藕不但口感较好,而且蒸法有助于更多地保留藕的营养物质,有安神助眠之功效。

水煮鳝片:补中益气除风湿

小暑节气人们离不开空调,但是这样容易诱发风湿,损伤脾阳之气,导致中气不足,影响工作效率。由于暑天出汗多,中医认为气随汗脱,因而夏季食疗补气非常重要。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紫金馆食疗专家郭海英介绍,暑天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胆固醇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水煮河蚌:清热解毒滋阴明目

常呆空调房也会诱发“干眼病”。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主任夏承志说,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对人体有保健功效。河蚌做法很多,烧、烹、炖均可。水煮河蚌是很多人喜爱的美食。需要提醒的是,河蚌性寒,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不宜吃。


小暑赏玩:

暑天的湿热溽蒸的确令人难受,但湿气上升化为云霞,又成为夏日美景。天意最公,虽然暑天白昼不便活动,但夜里的清逸妙趣为一年之最。观赏百色千姿的云霞后,看萤火虫、观星也都很适宜。“凉风轻送懒更衣,玉阶涵水夜扑萤”,凉风吹来草木的清香,小儿女在水边看着暗夜里点点萤火飞停不定,与天上流动的明亮星河相映如梦,这样的夏夜已不见久矣。

暑中香花最多,栀子、茉莉、缅桂、米兰夜夜浓香催梦,但曹寅诗中的香风来自荷花。荷花于小暑后最盛,婷婷之美外,更添了接天映日、红碧无穷的气势,以至于李清照进入荷花深处,便失了来路。六月的西湖上,花叶如红幢绿盖前后相随,欧阳修甚至将其喻为画船旌旗。

荷花成为暑天诗画最钟爱的题材,还因其贞洁又多情,此类题材,民歌比文人吟咏更加鲜艳、缠绵:“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晋乐府》)。”南越女子摘取芙蓉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又撒娇“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却看侬!”私语旖旎,令人心荡。


诗说节气:


古代,诗人写小暑的诗作不少。

元稹在《小暑六月节》诗中云:“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诗意是说暖热的夏风到了,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竹子摇曳地喧哗声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仿佛听到了远处隆隆的雷声。正因为炎热季节的一场场雨,才有了门户上潮湿的青霭和院落里蔓生的小绿苔。鹰感受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蟋蟀至七月则远飞到野外了。

小暑一过,夜晚的时候人们就会开始走出屋外纳凉。秦观有首《纳凉》诗,写的就是这一景象。诗说:“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少游的这首诗抒发了夏夜乘凉的愉悦之情,作者通过笛声悠扬和莲香的清淡,写出凉生心静的适宜。

孟浩然也写有《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意欲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朱熹的《夏日》写得也挺有意思,诗云:“季夏园木暗,窗户贮清阴。长风一掩苒,众绿何萧掺。玩此消永昼,泠然涤幽襟。俯仰无所为,聊复得此心。”朱熹的这首诗写夏日消暑之法,玩景是为了“涤幽襟”,求的是心静。

杨万里的《夏夜追凉》更是写得微妙。诗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确实,苦热的小暑,总是让人心绪躁动不宁。读读几首消暑诗,不觉间也就心静而自然凉了。其实,不光是对暑热需要心静,世上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淡然处之,惟有淡然,才会淡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091.html